叢亮: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摘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地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實、供應充裕、市場穩定,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成色更足。
叢亮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理事會副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論述,從東北到海南、從中原到邊疆,從產區到銷區、從科研一線到田間地頭,一次次諄諄告誡、殷殷囑托,立足新時代擘畫了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引領和推動了糧食安全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全面闡述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洞察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形勢任務,科學揭示了糧食安全的內在規律,系統回答了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定位、戰略舉措、戰略保障等重大問題,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邃的戰略思維、宏闊的歷史視野、深厚的人民情懷、寬廣的世界眼光,為解決好糧食安全領域重大問題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要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精神,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從初級產品供給保障的戰略高度,堅決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十四億多人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深刻指出:“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立足世情國情糧情,提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糧食供給結構持續優化,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糧食安全制度日益健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聚焦“三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作出建立全方位糧食安全保障機制的部署;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等方面重要文件先后出臺。制定修訂農業法、土地管理法、種子法、反食品浪費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中央儲備糧管理和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情況考核,構成了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責任體系。
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并實施特殊保護,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80%,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完善生產經營方式,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形成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農業經營體系。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6500億公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糧食儲備實力不斷增強。中央深改委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完善了與我國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糧食儲備制度框架。新建、改造和提升了一批糧食倉儲設施,機械通風、糧情測控等儲糧技術廣泛應用,低溫、氣調等綠色儲糧技術逐步推廣,倉儲條件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茖W確定糧食儲備功能、規模、布局,加強政府糧食儲備管理;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全面摸清了糧食庫存家底;糧食儲備體系不斷健全,有效發揮了守底線、穩預期、保安全的關鍵作用。
糧食流通體系持續完善。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穩妥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多元經營主體購銷格局基本形成,政策性收購托底作用有效發揮,沒有發生過大面積“賣糧難”。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在更高層次上促進了糧食產需動態平衡。“兩橫六縱”八大跨省糧食物流骨干通道打通,原糧散糧運輸、成品糧集裝化運輸比重大幅提高。加強糧食供應保障網絡建設,應急加工配送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全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精準落實糧食市場調控措施。在國際糧食市場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糧食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在應對風險挑戰、穩定經濟大勢中發揮了應有作用。
糧食國際合作繼續深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全球糧食貿易發展;積極響應和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活動;與數十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在農業種植、糧食倉儲、農業機械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向有需要的國家實施援助項目。以“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促進世界糧食安全”為主題,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201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展現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成就,宣示了政府立場和政策主張,彰顯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端好中國人飯碗的戰略自信,塑造了積極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國際形象,在國內外產生良好反響。
二、科學準確把握糧食安全新形勢新要求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各地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實、供應充裕、市場穩定,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成色更足,為在“兩個大局”中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存在的短板和壓力。準確把握形勢變化,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精準研判、清醒審慎,積極應對、主動作為,堅決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從全球范圍看,糧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看看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近年來,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居高不下,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零饑餓”目標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努力。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比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握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被一劍封喉。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從我國實際看,糧食供需中長期處于緊平衡態勢。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這就是一個緊平衡,而且緊平衡很可能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2022年初進一步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受資源稟賦等制約,我國在糧食問題上不可能長期高枕無憂,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與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矛盾突出,糧食品種、區域等結構性矛盾突出,成本剛性上升與增加種糧收益的矛盾突出,個別品種外采率高與國際貿易風險的矛盾突出。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不能把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從新發展階段看,糧食安全應堅持系統觀念,強化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糧食等初級產品供給,是現實所需也是長遠戰略;既需要規模數量,也需要合理布局;既需要足夠的糧食產量和庫存,也需要相應的加工流通和產業鏈掌控能力。要圍繞產購儲加銷各個環節綜合施策,制定實施銜接配套的制度政策和改革舉措,不斷增強糧食供給體系韌性,推動全鏈條協同保障糧食安全,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實把著力點放在國內生產能力、必要的儲備能力以及國際資源掌控能力上來。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要貫徹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安全方針,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強化弱項、鞏固基礎,確保糧食面積、產量不掉下來,糧食供給、市場不出問題。
三、堅定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牢記“國之大者”,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牢牢把住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更好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局。
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19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得益于耕地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的不斷增強,得益于品種改良、科技進步帶來的單產提高。要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建設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區,提高穩產增產能力。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解決耕地碎片化問題。抓緊抓實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加快農機農藝、良種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終立足抗災奪豐收,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等防治體系,全面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切實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民以食為天,糧價是百價之基。穩住大國糧倉,穩了物價,穩了市場,穩了預期,方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和回旋余地。要不斷強化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完善糧食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精準調控和預期管理,合理把握政策性糧食銷售節奏和力度,保持糧食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堅持和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認真抓好政策性收購,積極推動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糧優價的市場化收購。深化糧食產銷合作,提高省際糧食流通的組織化程度,構建長期穩定、高效精準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推進高標準糧倉建設,優化升級和新建擴建糧食倉儲設施,調整糧食儲備設施區域布局??茖W確定儲備規模,優化儲備品種規模和結構布局,加強協同運作,充分發揮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作用。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支持糧食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拓展多元化糧食來源市場。
大力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強,糧食安。要優化農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將有限的資源優先用于口糧等必保品種。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從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格局。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實施糧食綠色倉儲、糧食品種品質品牌、糧食質量追溯、糧食機械裝備、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推廣“阜南樣板”等經驗,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添后勁。大力實施科技和人才興糧興儲,推動糧食科技改革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升級換代,將研究成果寫在大地上,寫在糧庫里,寫在實踐中,促進糧食產業提質增效。
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糧食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環節浪費現象不容忽視,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要不斷強化全鏈條管控,加強農業機械研制推廣,提高糧食作物機械化作業水平;加快倉儲設施升級改造,大力推廣綠色低溫儲糧技術;鼓勵發展糧食循環經濟,完善糧油技術標準,引導口糧適度加工,減少加工損耗和營養流失;引導公眾養成科學合理膳食習慣,多措并舉制止糧食消費領域浪費;加強飼料糧減量替代,提高飼料利用效率。舉辦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主題活動,大力營造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社會新風尚。
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作為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作用,用法治方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分必要而緊迫。要加快推動糧食安全立法進程,力爭糧食安全保障法、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條例等早日出臺,支持各地制定糧食安全地方性法規,優化依法管糧的法律制度環境。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糧食儲備購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加強智能糧庫建設,促進人防技防相結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全面實現信息化穿透式監管,嚴查涉糧違法違規案件,曝光典型案例,保持高壓態勢,堅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堅決扛穩保障糧食安全重任。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不斷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做到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不斷強化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加大對耕地保護、面積產量、收儲調控、保供穩價、應急保障和糧食質量安全等考核力度,壓緊壓實地方黨委政府保障糧食安全責任。扎實開展中央儲備糧管理和中央事權糧食政策執行情況考核,督促承儲企業嚴格履行主體責任,保證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同時,按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的目標要求,加大農業保護支持力度,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多渠道增加種糧綜合效益,讓廣大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原文刊載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2023年第1期)
責任編輯:李振